席卷中国的黄色森林

2000年的4月5日,首都北京的天空阴霾一片,滚滚而来的乌云遮天蔽日,大风夹杂着沙尘席卷而来。此次,惊动国人的沙尘暴一路南下、东去,让大半个中国笼罩在黄色风沙之下,甚至漂洋过海,远走太平洋。是这一场风沙,引起了国人对沙尘暴的极大关注。而此后的几年,沙尘暴就像是中国上空一层不透风的黄色森林,给本来美好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早在1979年的早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风沙依旧紧相逼》的文章,“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大风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其中北京和天津等地区先后遭受12次沙尘袭击,其发生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为近50年来所罕见。”

20多年前,或者说在更早之前,沙尘已经在中国开始泛滥。而以后的20余年,也是中国植被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中国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让人惊叹。所以在20年后,北京人惊呼着沙尘的来临,面戴口罩,手遮双眼,低着头顶风而行的时候,这个国家才意识到环保的重要,广大的民众才知道了绿化的重要。也正是这笼罩在头顶无边无际的黄色森林,有人高呼“沙漠正在淹没北京”,让中国人猛然惊醒,开始下定决心改变从前的态度。

2000年5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开始推进,这是一种觉醒,一种反思后开始的艰难行动。同时,这只是一种局部地区的试验。这个国家有多少森林,这个国家需要多少森林,这个国家有多少森林正在遭受不测,这个国家所能承受的黄色的底线在哪里?态度不是一切的决定,行动也不是一切的决定,我们需要政策,需要法律,更需要一个整体范围的规划。

国人在乎森林吗?我很难说是的。但是我们应该欣慰的看到,民间在不停的组织力量进行绿化。我很清楚的知道,作为中国杂志界的老大,《读者》杂志社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1998年的长江大水之后,倡议全国读者在黄河边种树,已改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这个倡议在亿万读者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汇款单雪片一样飞来。5元钱一棵树,200元是一亩。这个改变给多少人看到了中国未来生态改善的希望,这些无偿捐赠种植的“读者林”,成为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希望工程”。
6年之后,我们已经可以在媒体中了解到很多的变化,京津地区的风沙初步得到了控制,全国范围内的沙化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在2000年之后,世界整体范围内森林面积减少的时候,亚洲却增加了4000平方英里的森林资源,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的森林保护政策。

国人因为变化懂得了森林的价值,因为失去懂得了森林的价值。可是失去的要想补偿,从来都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很多人都知道林业英雄马永顺的故事,从砍树劳模变成种树劳模的,当退休后的马永顺有感于水土流失决心向大山还债的时候,他34年的林业工人的生涯里,已经砍伐树木36000棵,在随后的16年里,他带领全家种树46500棵。从数目上面说,他已经超出了很多,但是在早年中树木的砍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森林资源的丢失,水土流失的种种损失,却不是那些新生的树林短时间可以还清的。而工业国家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环境治理的成本是原有生态环境价值的数倍。

今天,又是春天到来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气象台,又开始紧张的发布沙尘预报。北京人会因为4~5级风紧张不已,沙尘在北中国伴着大风已经成为居民担心的一种习惯,每一次担心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浩浩荡荡的绿化大军,开始同那片移动的黄色森林斗争,开始为了生存的环境添砖出力。

面对增长与减少,面对破坏与修复,我们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行动,还有意识: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改变。我们长久的谴责使用一次性筷子、铅笔,浪费纸张,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乱丢废弃电池等等行为,但是我们一直不肯改变,让所有的抗议变成了口头之快,于环境没有意义,谴责与行动固然是重要的。同时,我们的各种部门公司,行政单位又是浪费的源泉。很近的部门各自定一份或者几份相同的报纸、杂志;极好的A4纸用来打印无关紧要的材料,并且从来不使用背面的空白;在拥有一个十分发达的网络基础上,依旧用大量的纸张来记录无关紧要的文件。其实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中,我们很多不可改变的生活习惯正在变化着,网络资讯带来的数字信号的表达未尝不可以代替纸张的信息含量。能够使用E-MAIL就不使用普通通信手段。这里所说的不是要完全取代纸张的作为,而是在一个资源紧张的时代,我们适时改变的生活习惯可能会给我们依赖的生存环境带来莫大的改善。

20世纪末的黄色森林,在21世纪扩大,然后控制。我们还没有任何的理由可以高兴起来。希望有一天,看到的是满地绿色,头顶不再会有一片黄色的森林。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