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60年,走在时代前

每一个时代的课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传承的文化的养分,挥舞着时代的印记。

当叶圣陶开始中国第一代教材编写的时候,这是一个尴尬的时代。中国人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同时也推翻了积累了几十年的现代教育的经验,孔孟已经不能立足的时候,蔡元培和胡适他们也同样被远远的隔离了。中国人在半个世纪前全盘推翻了封建时代的教育制度之后,又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在一次推翻了自己。

推翻了,前人便无可借鉴,推翻了,后人便容易盲从。上一次的全盘西化式的教育刚刚适应了这片广袤的土地,这一次又变成了全盘的苏化。也幸得有叶圣陶先生在,把这样一桌食物变化成了一页页的课本知识。数理全球通用,基础相同,而外语已成资本主义的毒草,还有语文,革命的故事开始深深地扎根其中。从《八角楼上》到《毛主席在花山》,《(朱德)母亲的回忆》到《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不一而论。直到今天,革命故事通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正是在这些课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张思德,知道了雷锋,知道了邱少云和董存瑞,知道了白求恩和司徒雷登。这就是时代映射在现代课本上的第一个痕迹。

到了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毛主席的时代。是语录和口号染红了天空的时代,于是所有的书籍,包括课本,都在东泽东语录的指导下完成了红色的蜕变。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代名家的优秀文章“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反映和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品,语文教科书成了时事宣传手册。当时代遵守着贫下中农的政策,走着坚定的社会主义路线时,教材在那个时代真正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教育也成为了为政治服务的枪。看看那些印着最高指示的红色课本,包括了农业、工业等等在今天看来属于专业领域的课本进入了中小学。这是中国教材最没有规则和科学性时代,课本任意改变,任意合并,和时代的特征统一起来。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教材才重新回归,延续了建国初的教材制度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平稳。

……

嗯,我只能说,本篇太监了……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