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垃圾

朱清时在国图谈人才培养
图/朱清时在国图谈人才培养

 

余秋雨前一段时间声名狼藉,无数靠指头吃饭的人靠他维持了一个月的生活费。有家庭的养了家,没家庭的拿去泡妞。不过在之前余秋雨曾经说过“不读书”的话,很遗憾我是最近才知道的。

最近王旭明也出了一本书,博客上面说中国的图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8月8日那天在国图听朱清时谈人才的时候,他也说了同样的观点,是一个总结性的话题。他说自己不写书,是因为现在阅读垃圾太多了,还是不产为妙。老先生讲网络倒是有理。他说自己总找一段时间一个人静静的,隔绝一切外部的联系,静静的想想。又说自己不敢上网,因为上面内容太多了,看完这个又想看那个,但是很多青年人就是这样看这看那,看的太多了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并不是一个好事情。

阅读的垃圾,的确是这样的。因为书目太多,所以在书店的时候,拿起一本又一本,就没有了判断的时间,而不能判断一本书的价值,买回了当垃圾丢掉又觉得可惜,总是,还是挺心疼钱的。有时候工作太忙,以至于自己买书的时候都不看内容,只是从封面上看看,觉得舒服就买下来。还好有一本还不错,是《夏洛的网》。

接触过一些出版界的朋友,作书的态度都很冯小刚。冯小刚是吃着火锅串剧情,他们是吃着火锅串作书。自从冯小刚和王朔掰了之后,他的电影剧情就一部烂似一部,而中国的出版人好像还没有王朔这么一个另类的人物出来,所以也串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书来,倒是常常串出一些祸国殃民的妲己,美艳动人,却触碰不得。

记得俞敏洪在一次活动中谈到自己的用人标准,说一个应聘者如果一年读不到200本书籍,那就不值得用。读200本书很难吗,其实在这个时代中,很容易,这200本书里大概80%读读序言就好了,其中一些可以读读后记。能通读的屈指可数。这屈指可数的几本书也就是这一年的图书精华了。前一段时间在寻找《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翰著。这套书中国目前还没有所有的翻译本,但是已有的在北京地区也买不全。因为是给朋友买,朋友对我说整个西南地区找不到一套。相比起《哈利波特》短短几个月之内出的中国版本,这样一套让西方人知道并且承认中国有个四大发明的著作,几十年来却迟迟没有完全的中文译本,想想就让人心寒。虽然书籍的严肃性必然是翻译缓慢的原因之一,可是更重要的赤裸裸的金钱才是本质所在。著名的李约翰难题是“中国近代为何科技落后?”,杨振宁说他解开了这个难题,原因是中国文化只有归纳没有演绎。很多人也许不认同,但是李约翰所作的努力也许通过这些严肃的书籍遭遇告诉我们原因所在。

前天在买旧书的地摊上,10元3本买了20元的书,其中有一本是老板以必须买整数的钱为由买的。地摊上也难以见到经典的书籍,所买的多是一些小说或国外的名著。还有一本浅显的古汉语字典,因为手头没有,虽然不够用还是买了。有时候看故事会好些,比那些自称有价值实际却是以煽动为主的言论,带着骗人的美好幌子的垃圾好的多。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