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沦陷了的精神城堡

回到2020年,重新看当年写的影评,发现时间和世界观的变化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果现在再让我评价这部南京南京,我会说这部电影是个灾难,因为导演立身不正。一部中国电影,为什么要替日本人给中国人进行道歉,这是这部电影的立意无法站稳的根源。

下面原文:

世人第一次真正认识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女子是关键的因素。在《南京大屠杀》问世之后,《拉贝日记》也在尘封的历史中走出了,控诉了人类史上的一次暴行。

《南京!南京!》第一场首映,我就坐在了大屏幕的前边。陆川的这次拍摄,是要强于若干年前大陆电影仇恨般的控诉。这样的一部包含了民族倾向的电影,自然是容易获得内部的认同。而评论者也乐的表扬一番。南京的票房过亿并不是什么值得可喜的成绩,电影院会在买票的同时促销爆米花和饮料,当然,我也是其中的票房之一。

如果只说电影,这部片子并不能称为经典和唯一,也许在若干年后又会有新的更有深度和价值的思考再次颠覆人们的认同,可是谁知道呢。至少,我从不认为在大陆拍历史片一刀不裁而能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的会是一部好片子,南京也不例外。其实在电影开始之前,就已经被贴上了一些东西,而正是这些东西才促使人们走进电影院。如同《色戒》在上映之前就被贴上了色情的标签一样,《南京》也被贴上更为高尚和纯洁的道德的标签。而在道德绑架之下,一切的反对的言论就会变得可耻,这就像是政党在绑架国家后的作为一样。而所谓的导演的思考,抱歉我没有看到。姜文有一部片子,叫《鬼子来了》,很好非常好,应该说那才称得上叫做导演的思考。陆川是一个喜欢打标签的导演,虽然他只有两部电影,但是他都会首先去找一个让你无法抵抗的理由来俘虏你。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想说我不做你的战俘。在《寻枪》中,据说姜文和陆川的争吵十分激烈,那么允许我恶毒的猜想,这是不是一场标签和内涵的争夺战,因为就电影的内涵来说,在中国,谁有比得上姜文呢。所以姜文是唯一的,陆川不是,因为还有凯歌这个标签大神的存在。

在《南京南京》中,教堂中那一幕让人的印象深刻,成百上千人举手投降。凡事中国人此时都会用一种无奈式的愤恨。我的父母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也许是真的,他说我所居住的村镇,当年只来了两个日本鬼子,便让几千人放弃了抵抗。是的,在这一刻,我前边的一对情侣激动不已,那男的一直在说:“操,干死他们。”其实在这时,我想知道为什么,但是导演没有告诉我,历史也没有告诉我,教科书同样如此。导演的思考在电影中变成了一种表面的浮影,水一冲就没有了。我的时候,我在想,在当年的为生活所迫的农民中,“亡国奴”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一种概念,或者更直白的说,“亡国奴”对他们有没有什么意义。

以上说了这么多,没有针对陆川的意思,只是总觉得在一帮子人的吹捧下一些不吐不快的恶趣味。当有人在惊呼《南京南京》之后,陆川已经成为了电影大师,我吐的一塌糊涂,而且这还是一流报纸的声音。如果陆川都成为了大师,那么李安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上帝的存在。电影贵为真情实感,主观意识夹杂的太多,就变成了有目的的蛊惑。同样是与日本有关《海角七号》,就难得真实,无论争议存在于什么角度,至少他是真实的,至少他让我知道原来这个样子并且让我这个没有经历人在推敲之后仍然认为这是真实可靠的。南京没有做到这点。对日本人,我亦有愤青式的仇恨,在网络中也会有一些YY式的留言,但是在我正常的思考中,两者是不同的,那些主观的情绪虽然不能摒弃,但是我亦可以努力去找一种公正的认同。在电影评论中,范伟是继陆川之后,受到赞扬最多的演员,我同意这些看法,他的演技无可挑剔,让人震撼。同剧的女演员会差一些,但是我记住了秦岚的眼睛和江一燕的手。

在历史的战争的中,受害者从来没有单方面的,只有轻重之分。在南京的历史上,这段屠杀被人铭记,因为他关乎了一个国家的耻辱。当你泪流满面,掩颜而泣的时候,只能让你的仇恨进一步的加深,你无力改变金钱意识下社会的浮躁心态,也无力阻挡自己向下沦陷。

2004年,年仅36岁的女作家张纯如在自己的车内自杀,冰冷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她在不断发现阴暗,揭露阴暗的生命中,被人牢记。在世人无数的疑问和猜想中离世而去。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