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剧不真实,为什么还能让人哭

起这样的一个标题,首先我觉得自己智商堪忧。如果大家点进来看的话,我觉得大家的智商其实和我是一样的。每年春晚看小品,我都会觉得这么假的故事,为什么我笑不能停呢?这应该不是智商的问题,难道是情商?还是因为人类的面部表情所附带的情绪是会传染的,这或许是一个科学的解释。

这个世界上的文学作品,经常会说离奇的经历就像是看电影,我总觉得这就是作者心虚的表现,如果又经历过的故事,那么他会笃定的相信他所面对的虚假。前天的时候看了《天亮之前》,因为暑期无好片,这样的一个故事竟然变得有些突出,虽然那种不真实的味道就像是看到了僵尸一样。

这部电影能够吸引我进入的理由是三个人,杨子姗、郭富城和春夏。前两个理由在我结束观影后变得有些不完美,但最后一个理由仅仅是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快到无法分辨。郭富城的演技略有夸张,他扮演一个坏人的时候总是这样子,还没有突破+侦探系列的定型。杨子姗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但编剧和导演定位的一个两个妓女如白莲花一样的是什么鬼,杨子姗的角色换成学生更符合这个表演所带来的特质。电影一定要带入这样一个注定悲剧的角色,是为了一层层加重女主角身上的悲剧色彩,前后呼应带来存在巨大反差的煽情效果。但是太刻意了,只是我的泪点低,所以依旧可以哭的稀里哗啦。

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这是一个只讲究煽情热没有逻辑的电影,这一个全靠演技才能撑下去的病痨鬼。可是一个悲剧不真实,为什么会让人哭?因为哭泣时人性,只要故事里尚有一丝情绪,那些个不需要深入思考的多巴胺就会快速分泌,所以你不哭,你还是人吗?!这部电影真是白瞎了郝蕾,我想说他和郭富城气场不合,以后最好别再一块演戏了。而制片方将主演打上春夏的名字,就是为了上金马影后来拉动票房的吗?还是在玩一个在电影里找春夏的游戏呢?甚至没有任何时间交代就长大了,观众只能在字幕里看到人物关系,这是一个烧脑游戏吗?

这个故事的两个关键道具,男主角的一元硬币,是困顿、贫穷和一点希望;女主角的电影台词是一种无奈、希望和美好。在最后的音像店里,一元硬币和录像带的交汇,电影的语言在这里有很突出的象征性,在人物离别的状态下,让关键的道具产生了化学反应,而这正是最后煽情的高潮。

一个悲剧的故事不真实,为什么有人还会哭?因为他们善良的种子需要雨水,才不会枯萎。

PS.因为有我喜欢的女演员杨子姗,《天亮之前》我给6分,剧情不合理什么的建议大家就不要在意了,流了泪是为了更好的珍惜眼前人!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